吴阶平院士,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,在肾脏病领域钻研了整整五十年。他曾说过一句话:“肾病,多是吃出来、拖出来的。”
在门诊上,他接触过无数肾功能逐渐变差的病人,很多人起初并没有明显症状,但一查肾功能,指标早就出问题了。慢性肾病就像一个“沉默的杀手”,不痛不痒,但一旦发现,就已经是晚期。
尤其是中老年人,身体各项功能本就开始走下坡路,肾脏也不例外。肾脏是个“老实器官”,即使受伤也很少喊疼,一旦被“拖垮”,对生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。
今天说的这8样东西,吴院士多次提醒:能不碰就别碰。咱们一个个说清楚,帮您守住健康的“过滤器”——肾脏。
咸菜、腌肉、咸鱼,别天天吃
很多老年朋友吃饭没胃口,就喜欢来点咸菜、咸鸭蛋、腊肉、咸鱼下饭,这种习惯其实很伤肾。
这类食物里盐分特别高,钠摄入太多会加重肾脏负担,尤其是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,更要格外注意。
肾脏就像个“水厂过滤网”,盐吃多了,相当于让过滤网超负荷工作。长期下去,肾功能一点点被耗光。建议平时多吃新鲜的食材,像冬瓜、芹菜、黄瓜、豆腐这些清淡的菜肴就非常合适。
止痛药乱吃,等于慢性“毁肾”
很多人一头痛、腰痛、关节痛就自己买止痛药吃,像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、吲哚美辛这类药物,偶尔用一下问题不大,但长期吃会让肾脏“雪上加霜”。
这些药物代谢需要通过肾脏排出,吃得多了,容易引起药物性肾炎。
特别是一些中老年人常年腰痛、肩颈痛,天天靠止痛药过日子,这是非常危险的。疼痛不能靠止痛药掩盖,要找医生查清楚原因,别自己乱吃药。
饮料当水喝,小心“偷走”肾功能
不少人退休在家,没事就喝饮料、甜水、奶茶解渴,尤其是冰镇的,喝起来舒服,但对肾脏却是“慢性毒药”。饮料里含糖量高,长期摄入会增加身体的代谢负担,让胰岛素和肾脏都跟着累。
而且很多饮料里还有添加剂、磷酸盐、防腐剂等成分,这些物质长期积累,会对肾小管造成伤害。白开水才是最好的饮品,每天喝够1500到2000毫升,让肾脏有足够水分帮助排毒。
感冒拖着不治,容易诱发肾病
别小看一个小感冒,如果不重视,可能引起链球菌感染,进而发展成肾小球肾炎。在门诊上,吴院士就见过不少病人,感冒后出现眼皮肿、尿少、尿色发红,检查一看,是“链球菌感染后肾炎”。
尤其是孩子和老年人抵抗力弱,感冒发烧别硬扛,应该及时就医,按疗程用药,预防感染扩散到肾脏。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暖,别让身体反复受凉,也是保护肾脏的重要一步。
烟酒不断,肾脏也扛不住
抽烟喝酒是很多老年朋友多年的“老习惯”,但真要说对身体哪儿伤,对肾脏的伤害一点不比肺和肝差。
香烟中的尼古丁、一氧化碳等毒素会直接损伤肾小球;酒精则会影响肾脏调节水分和电解质的能力。
尤其是喝高度白酒,对肾脏的刺激非常大,还会影响血压、血糖控制。吴院士多次提醒:烟酒对肾脏是“慢性毒药”,少一口是一口。实在戒不了,也要尽量减少次数和量。
高蛋白饮食并不适合所有人
很多人听说蛋白质是“营养宝”,就拼命吃鸡蛋、牛奶、肉类,甚至一顿吃三四个鸡蛋,觉得越吃越补。其实这是个大误区。
蛋白质吃多了,肾脏要负责分解和代谢这些营养,工作量大大增加,容易加重肾脏负担。
特别是已经有肾功能不全的人,过多摄入蛋白质会让肾病进展加快。建议日常饮食搭配要合理,鸡蛋每天1到2个就够了,肉类控制在每餐一小块,建议多吃黄豆、豆腐这些植物蛋白来源。
不爱喝水,尿少就是“报警信号”
很多老人平时口渴了才喝水,甚至一天只喝一两杯水。这种“省着喝”的习惯,其实是在慢慢伤肾。
水喝少了,尿量减少,体内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就没法及时排出,堆积在体内,会让肾脏越来越“堵”。
正常人每天尿量应该在1500毫升左右,如果尿量明显减少,或者颜色发深,就要警惕了。建议早上起床后、两餐之间、睡前都要补充水分,喝白开水、淡茶水最合适,避免浓茶和咖啡。
长期熬夜,肾脏“修不好”
现在很多人退休后喜欢晚上看电视、刷手机,一不小心就熬到凌晨。其实肾脏也有自己的“休息时间”,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肾脏排毒和修复的重要时间段。
长期熬夜,会打乱身体节律,让肾脏得不到恢复。
就像机器运转了一整天,也需要停下来检修,否则就容易“烧坏”。建议晚上10点前上床睡觉,保证每天7到8小时的睡眠,对肾脏就是最好的保护。
肾病一旦发生,恢复起来非常难。吴阶平院士说过:“保护肾脏,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而是点点滴滴的生活习惯养成。”
这8样东西,看似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小事,但如果长期忽视,肾脏就会悄悄“罢工”。
中老年朋友们,不妨从今天开始,把咸菜咸肉收起来、烟酒说再见、饮料换成水,少熬夜、多动腿、按时体检,肾脏能轻松,身体更健康。
肾脏沉默,但不会原谅我们对健康的忽视。愿每一位读者,都能守住这对沉默的“生命过滤器”,健康走好人生的下半程。
参考文献:
1.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.慢性肾脏病防治指南(2022年版)[Z].2022-09-28.
2.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内科.慢性肾病科普手册[M].人民卫生出版社,2021.
3. 中国营养学会.中国居民膳食指南(2022)[M].人民卫生出版社,2022.
声明: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,仅用于健康科普,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,若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股票开户办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